第(2/3)页 在宋徽宗“务以符瑞文饰一时”,士大夫“相与附会而为欺”的世风下,国人纷纷争向皇上献瑞邀宠。 因而有窑户用窑变钧瓷进献,而被宋徽宗看中。 而且当时正值建造“艮岳”,需要养植奇花异草的容器和陈设器。 因而下会在钧台一处窑场,专门指定为皇室烧制窑变钧瓷的生产区。 正如赵青云先生所说的,在古钧台附近发掘的窑场,分有4个不同品种的专业烧造区。 即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生产区; 黑釉天目瓷生产区;青釉刻印花汝瓷生产区;钧瓷生产区。 这最后的钧瓷生产区,成了被朝廷垄断,并派职官监烧的“官窑”。 由此可见,当时在同一地区的4个生产区,各自在烧造不同的产品,无法用一个称呼来命窑名。 而它们都在汝州的管辖区内,按唐宋窑以州名的惯例,故在汝州范围内的窑场统称为“汝州窑”或“汝窑”。 因而在宋代文献中,多出现诸如“汝州新窑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汝窑宫中禁烧”及“惟用汝器”等与“汝”有关的说法。 宋代“钧窑”即在“汝州窑”或“汝窑”中,所以不再出现钧窑的称谓。 只是到了明代宣德年间,因铸造铜炉需要参照物,对窑器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将有别于其他青瓷的窑变瓷。 按其产地钧台或钧州(金改)而称其为“钧窑”或“钧瓷”。 于是,这时才有“宋代五大名窑”之谓。 这一切都证明,钧瓷真的是宋代官窑,但是那时或许还未命名。 2007年10月,考古人员在xc市文峰路建筑工地,发掘金代中期墓葬两座,出土文物中,有6件钧瓷器皿。 所以,钧瓷可以说是种类多样,釉色典型,特别是支钉足天青釉彩斑大盘,更是不多见的精品。 所以,“钧不入葬”的说法也不尽然。 陶瓷史主流叙述中,钧瓷被视为宋代五大官窑之一,但其真正身世,一直扑朔迷离。 “钧不入葬”之类的附会被一一打破,这样才能懂的钧瓷。 明代,一种来自钧州的瓷器,带着斑斓的釉彩、粗朴的形制,闯入文人墨客的记叙。 弘治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04年成书的宋诩《宋氏家规部》中,列举柴、汝、官、董、哥、定等窑口21座,钧州窑名列第14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