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斧子砍的伤,再严重也是外伤,等到愈合之后,渐渐地或许也就忘却了。然而语言造成的伤却是心灵的伤,灵魂的伤,不管经过多少年,它都存在那处,让人隐隐作痛。恶毒的语言就像弯刀一样,寥寥数语便能捅进人的心脏。 1972年2月16日,日本的爱知县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案件过程简直骇人听闻。杀人者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大学教授,他亲手将自己的妻子和岳母残忍地杀害了,而原因就是,他的岳母说话太难听了。 据教授交代,他的岳母和妻子一直都有些看不上他,嫌他赚钱太少。平时妻子就常常给他白眼,岳母则一见面就训斥他,说的话还都非常难听,不尊重人。 在案发前不久,教授的一位朋友告知他说看到他的妻子和一个男人去了酒店,教授感到非常痛苦,想当面质问妻子却又苦于没有证据,因此心情一度非常烦闷。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岳母突然来到家里,而且刚进门就和往常一样,又开始数落教授:“你这个蠢货,当初我怎么就瞎了眼把女儿嫁给你啊!自己老婆孩子都养不活,买个房子还得借贷,我女儿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才嫁给你这种人!天哪,像你这种垃圾,还不如滚回乡下种田去呢!” 本来就已经备受折磨的教授在听到岳母这番冷嘲热讽之后,终于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火气,向岳母及随后到家的妻子举起了屠刀。 教授杀人固然有错,但这位尖酸刻薄的岳母对教授说的那些话,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凌虐呢?如果这位岳母大人能口吐善言,或者哪怕干脆闭口不言,这出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有时候,一句话可以拯救一个人的一生,一句话也可以就此毁灭一个人的一生。 争吵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导致争吵爆发的缘由,而是在争吵过程中,我们总容易陷入情绪的困境,轻易说出恶毒的语言去伤害对方。时间可以让肉体上的伤害逐渐愈合,却可能让心灵上的伤害久治不愈。语言是比刀子更锋利的武器,所以无论何时,都一定要记得,话出口前先三思,别因一时的冲动而说出追悔莫及的话,做出追悔莫及的事。 把坏情绪关在屋外 家是心灵的港湾,回到家里,人们可以卸下伪装,收起面具,做最真实的自己。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很多人认为,既然在外面已经那么辛苦,回家之后自然不需要再强装笑颜,即便是宣泄一通压抑在心里的情绪也无可厚非。 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对放松自己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和紧迫,很多人的心理都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以至于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都会显得极其敏感。人们需要发泄,需要排解,而相对来说,选择向家庭内部进行情绪的宣泄,相对来说要安全得多。 但想法不奇怪不意味着观点就是正确的。如果你总把家庭当作坏情绪的宣泄地,那么必然会给家庭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麻烦,即便家人对你始终不离不弃,但若是连家庭都成为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我们又该去哪里寻找抚慰心灵的港湾呢? 家应该是能够让人安心的地方,而不是一个用来宣泄的场所。学会把坏情绪关在屋外,为自己守护一方净土,这才是对家和家人最好的守护。 前一阵,杨静和丈夫卢伟突然开始闹离婚,双方家长好说歹说,才算勉强把这事暂时压下去。 杨静和卢伟的感情一直都很好,两人还有一个乖巧的儿子,刚上小学三年级。按理说,这也算是个和乐融融的幸福家庭了,可怎么却也开始上演离婚的闹剧呢?这还要从不久前卢伟的一次“撒酒疯”说起。 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和平时没什么不同。卢伟和公司同事出去应酬,杨静则在家哄孩子睡觉。大半夜的时候,卢伟喝得醉醺醺地回来了,一回家就嚷着要喝牛奶,让杨静给他拿。不巧的是,今天家里没有牛奶,最后一袋也在下午的时候被儿子喝了。原本这也不是什么事,可谁知道卢伟却突然开始不依不饶地耍赖,非得喝到牛奶不可。 看到丈夫喝得醉醺醺,一副神志不清的样子,杨静也没和他多计较。可没想到的是,也不知道是不是情绪不好,卢伟突然在家里开始发酒疯,把刚睡着的儿子都吵醒了。儿子被卢伟发酒疯的样子吓得哭了起来,一听到儿子的哭声,卢伟心里就更烦了,指着儿子就开始骂。这回杨静是真火了,硬着头皮顶撞了卢伟几句,没想到的是,卢伟竟然抬手就给了杨静一巴掌,这巴掌打下去,卢伟自己的酒都醒了。当天晚上,杨静就直接抱着儿子回了娘家,随后就展开了闹离婚的戏码。 后来,卢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天他之所以发酒疯,完全是因为白天在公司的时候受了罪,情绪不好,所以晚上才借酒浇愁,结果让老婆和儿子遭受了池鱼之殃。 为了家庭的美好和谐,在和老婆重归于好之后,卢伟和杨静一起订立了一条家规:回家之前必须整理好自己的情绪,不把工作情绪代入生活。 幸福的家庭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的,如果我们把家当成排解情绪的垃圾场,那么在各种坏情绪的笼罩下,家庭最终将沦为又一个让我们避之不及的修罗场。所以,想要维护这片净土,让我们的心灵拥有栖息之所,我们应该做的,是用爱和理智去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将工作与生活分开,坚决不将工作中的情绪代入家庭生活。只有把坏情绪都关在屋外,才能让家成为我们真正可以放心休憩的地方。 就算世界凛冽如冬,但只要推开家门,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春风拂面。这就是家庭,能够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慰藉和温暖的地方。为了守护这样一个所在,我们最该带回来的应该是快乐而非苦恼。所以,回家之前,请先收敛起你的坏情绪,别让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因你的迁怒而受伤。 拒绝唠叨,该闭嘴时要闭嘴 有一次,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牧师的演讲实在太精彩了,让他感动不已,心潮澎湃,并决定等演讲结束之后,他要给教堂捐款,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10分钟后,马克·吐温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可牧师还在滔滔不绝地演讲,似乎没有尽头。马克·吐温心里不免涌上了一丝烦恼,并决定一会儿结束后只给他们捐一点零钱算了。 20分钟过去了,牧师依旧口若悬河,而马克·吐温已经坐不住了,他烦躁地坐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心里盼着牧师赶紧把话说完。这一刻,他决定,即便等牧师演讲完了,他也一分钱都不会捐给教堂的。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他冗长的演讲之后,便开始进入募捐环节,气愤不已的马克·吐温现在已经完全不想捐钱了,不仅如此,因为气愤,他在离开之前甚至从募捐的盘子里拿走了两美元作为自己的“精神损失费”。 可见,一场冗长的演讲带给马克·吐温的伤害有多大。在心理学上,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意思就是说,因为遭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也过久,结果反而引起心理上的抵触或不耐烦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超限效应”其实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几乎每个阶段都遭遇过引发“超限效应”的东西,那就是——唠叨。 一家教育机构曾对中学生展开过一项调查,让他们说出自己对父母最不满的行为,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中学生,在列举对父母的不满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唠叨”。的确,但凡是经历过的人,都很明白,父母的唠叨究竟能把我们逼到一个怎样的地步。父母的唠叨完全是出自于对我们的关心,这一点每个人都知道,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法否认唠叨的确给我们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污染”。 “唠叨”其实是一种不懂情感交流的表现,不管是对孩子唠叨的父母,还是对丈夫唠叨的妻子,实际上都只是渴望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爱。然而事实上,这种表达方式却又偏偏是最容易让对方心烦意乱,加重对方心理负担的一种方式,不断重复地唠叨不仅容易让对方感到厌烦,更会让对方越来越缺乏自信,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其实,话不在多,只要说到点子上,效果也就到了。表达关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得用喋喋不休去把对方禁锢起来。很多唠叨的“源头”都是因为一个人想要改变另一个人而逐渐滋生的。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多加件衣服,但因为孩子不肯听,所以便开始了周而复始的念叨;妻子希望丈夫能帮忙收拾碗筷,但每次吃完饭丈夫却依旧沙发上一躺,于是妻子便开始了喋喋不休的叨念…… 殊不知,唠叨不仅不能让你如愿以偿,反而只会让你把对方推得越来越远,让你说的话在对方心中越来越不具备权威性。想要改变一个人不是件容易的事,你需要极具耐性,潜移默化地对他进行引导,而不是通过唠叨的方式把自己的渴望早早摊开在对方面前,引起对方的警惕甚至是敌意。 对于很多人来说,真正应该学习的不是怎么说话,而是什么时候闭嘴。结束自己的喋喋不休,停止周而复始的唠叨,你会发现,原来想让对方消除对你的抵触或敌意是件这么容易的事。 文明有礼,杜绝污言秽语 谁都会有生气的时候,在生气时骂几句脏话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如果你有孩子,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那么即便处于愤怒之中,也应该学会控制即将出口的言语,不要在孩子面前口吐污言秽语。要知道,对于孩子而言,父母不仅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更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榜样。 所以,不管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还是为了避免让孩子形成不好的习惯,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杜绝污言秽语,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有礼的教育环境。 这天,李翔的爸爸正好休假,就去幼儿园接李翔放学回家。刚走到门口,李翔的爸爸就看到儿子和一个跟他差不多年纪的小男孩面对面站在一块,两个人脸上都怒气冲冲的样子,周围还有不少小朋友在围观。 李翔的爸爸朝着儿子走过去,突然听到李翔指着站在他对面的小男孩厉声说道:“你这个蠢货,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弄不明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