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鹿台解密-《岳飞再世,武穆称雄》
第(1/3)页
宋徽宗崇宁四年二月十五,岳飞两周岁的当天,申时正四刻刻,现代时下午四点五十九分。
众人看着眼前的三排战车,每一排不多不少正好二百辆,总数多大六百辆,规模太庞大了。
因为宋朝的时候已经基本上没有战车上战场较量,所以没有人看到真实的战车长什么样子。
即使岳飞,他看到的是汽车包括坦克一类,也没有这种虽然简陋却气势磅礴的东西。
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在《考工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述,但是那里面的记载的东西,是不是和今天他们见到的战车一样,还真是很难说清,很可能这里的战车制造的时候,还没有这本书。
岳飞伙同几个人走进前排第一辆战车,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些器具还有马骨,可知当时人死的时候这战车是套着拉车的马的,正在准备出发。
又看到车内外分布着八套兵器,可见是为八个甲士准备的。
还有一个甲士并没有武器,手中却持着一个长长的木杆,杆头有一根绳子似的物事,显然是赶马的鞭子。
另一个负责手中拿着四个控驭绳索,不同的调度手法可以指挥拉车的四匹马直行或者拐弯。
在车的两边,则各有一堆穿着铜甲的甲士,虽然有些已经腐朽,却能依稀辨别出一边有五个人,每车的标准配备是十个人,其中二人是驾驭战车的人,一个负责控马,一个人负责掌握车行的方向。
另外八个人都是甲士,是负责战斗的。
从战车的形状上,可以看到当时战车的制式。
至少在这里战车的格式都是一样,也许是便于指挥,只有同样制式才能进入这个特殊的精锐战车大队。
每辆车上都有一根独辕,显然这是战车的中枢装置,没有它战车就不是车,就散了架,没有任何用处了。
每辆车不可缺少的还有两个车轮一边一个,不但负责行走而且负责支撑车的重量以及车载甲士的重量。
然后还有一个长毂,这是处于两只车轮中间的车轴,否则两只车轮就会各行其是分崩离析,这种车轴是根据车的行走路线决定的,一般来说,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欲长毂,短毂则利,长毂则安。就是说,在泥泞的路上行走车轴应该短小,在山地行走长轴比较好,短轴方便行走快捷,而长轴则是安全第一。
岳飞当然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如果他需要制造战车的话,他会考虑自动调整的车轴,什么地方都适应。
车轴的部分是一辆功能是否良好的关键,所以岳飞特别留意了一下,然后得出结论,这些车的功能因为它们古板的格式会大受影响,比如离开了开阔而平坦的平原,这些战车等于自行报废。
所以他们选择在牧野会战,也是不得不为之举,如果换一个崎岖不平的山地,这些号称绝对强大的主力就只好蜗居,出不了门了。
岳飞洞悉了这个缺陷以后,对把战车重新兴起的热衷消失了不少。
看来用来当作大型机动兵力作战不太现实了,因为它们行动起来太受限制。
不过,岳飞可不会一棵树上吊死人。
至少如果不用运动的战斗可以使用他们吗,比如用来守城,可以当临时防御工事,比那些固定的工事就灵活了很多,岳飞决定先方向这个思考方向,继续观察那些战车。
然后岳飞就看向那个横宽竖短的长方形车厢,那个时候还叫舆的东西,岳飞知道那个东西就是战车上甲士的护栏,竟然也是青铜打造,可以拦截箭矢的攒射,也可以减缓枪刺刀砍,等于为甲士增加了一层护甲。
可是缺陷也很明显,如果对方用抛射技术,箭矢从上下坠而来,那个车厢的防御就没有用了。
岳飞也端详了一下车厢的大小,看它宽度大约一米五左右,高度大约一米,宽度大约也是一米二三。
车厢上有个门户可以出入,它的门开在后方,可知按照设计那些甲士只能从后面上车和下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