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就算后世的满清,也有蒙古这个盟友,才能统治数量巨大的汉人。萧氏要是没有大唐的帮助,就凭他们那点基本盘,迟早会被天竺人“驱除鞑虏”。 “好。”萧焱一拍手,“那此事就拜托苦儿妹妹了。只要我们社稷安定,就生生世世忠于大唐!” “来人!传令拔营!” ………… 恒北都护府首府,恒阳城。 恒阳城原名巴特那,南临恒河,曾是孔雀王朝的首都,天竺仅次于德里的大城池。萧氏兄妹占领恒北后,将巴特那按照华夏的命名习惯,改为恒阳城。 恒北割让给大唐后,李洛认为恒阳城改的好,就没有再改,并将恒阳作为恒北都护府坐在地,并以恒阳城为中心,设立恒阳郡,辖七县。 此时,恒阳城都护府中的恒北总督马宣礼,正一脸愁容的在衙中来回踱步。 这个大特务出身的封疆大吏,此时已经无计可施。 因为大唐恒北都护府,其实也到处一片混乱。 虽然萧氏之前在此统治了三年,打了很多基础,可天竺人的文化势力实在太顽强了,哪怕给百姓分地,又引进汉传佛教,可受到的反弹仍然很大。 恒北割让给大唐之后,大唐也派了上万在国内不被待见的和尚,携带大量汉文经书,再次加强了恒北的佛教势力。 可即便如此,天竺土著也不安分。 他们,可是有信仰滴! 说到底,恒北的问题,不是大唐“入侵”的问题,而是文化斗争,宗教斗争。 倘若唐军宣布恢复婆罗门和某某教,宣布使用梵文,那么天竺人会很乐意接受大唐的统治。 但,这怎么可能? 自古以来,天竺的文化就非常强大,强大到他们已经不在意统治者是谁,而只在意统治者是否服从天竺之法。 唐军接受恒北几个月了,天竺人的反抗虽然不激烈,却一直没有停止,似乎永远不会停止。 这几个月,唐军剿杀了不少反唐教民,软硬兼施的稳固了恒北都护府,在恒北驻屯军和警士的维持下,本来各地治安都开始好转。 可是自从西北波斯地区的云南王也先帖木儿,率领十几万大军南下,恒北治安状况就急转而下。 大唐恒北驻屯军只有六万多人,都是从南阳都护府和南方几州抽调过来的。唐军走的是精兵路线,加上装备精良,单兵战力天下无双。真要有六万大军守卫西北关河防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可问题是,恒北都护府占据了后世天竺恒河之北、尼迫尔、大半个孟加拉、天竺西北这一大块土地,面积比益州还大,人口一千多万,被设为九郡八十三县。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多土著,没有几万兵马驻守,根本就无法维持。 所以,唐军挤出了两万多兵马,驻防各地城池大寺,协助数千从国内调过来的警士,维持秩序。 两三万军警,在充满敌意的异族土地上,维持比益州还大的辖区的治安,那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关河防线的唐军,就只剩下三四万人。 而也先帖木儿的元军,超过十五万人,是唐军的四倍有余,占了整个西方元军的三成。 其中波斯军十万,秃厥兵两万,阿富汗兵两万,蒙古兵一万,还有数千汉军火器兵。 光是骑兵,就有十万人。 他们是在元廷的蛊惑下,以“圣战”之名,加上发战争财的驱使,南下攻唐的。战斗力,很是不俗。 同时,关河防线也不算是很险要的关隘。唐军在此和数倍于己的元军作战,压力可想而知。 双方交战已经快一个月,元军多次发动攻击,利用骑兵的攻势迂回攻打唐军。 唐军大将、恒北节度使瞿世,凭借火器和关河,以及唐军的善战无畏,仍然守住了关河防线,令元军始终无法渡过天竺河(印度河)和恒河。 激战近一个月,元军伤亡数万,唐军也伤亡万余。 也先帖木儿大怒之下,发誓要攻入关河防线。他下令再次在阿姆行省搜括兵马,增兵三万,加强对关河防线的攻击。 而瞿世的可战之兵下降到两万多人。无奈之下,瞿世只能下令抽调本就少得可怜的后方镇守兵马。 马宣礼在各地城池东拼西凑的搜括了一万多唐军,补充到前线,总算又暂时稳住了防线。 可是,后方的军警只剩下一万来人,就压不住天竺人了。这段时日,造反作乱的教民越来越多,越闹越大,他们趁着元军攻唐,变得肆无忌惮起来。 如今,不少地方已经发展到聚众攻打城池的地步。 唐廷对恒北,和恒河之南的梁国理国一样,正在失去控制。 可马宣礼手中已经连一个都的兵都挤不出来了,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招募青壮也没用。因为青壮也是天竺人啊。他们要是反噬,那就更加坏事。 “制台官人,雅兰县教民暴动,余孽聚众数千人,攻打县城。县城只有警士数十人,岌岌可危啊。”一个属官匆匆赶紧来汇报。 按照唐廷官制,官员各有雅称。州牧雅称牧台,郡守雅称使君,都护府总督雅称制台。 马宣礼皱眉说道:“本官能有什么办法?哪里没有教民作乱?横竖守住各地城池罢了,城外不管,先让他们闹,所有唐人和僧人先躲进城里避难。如今关河防线吃紧,各郡县兵力空虚,只能这么干了。” 第(2/3)页